2011-03-12 中華科幻學會成立 打造科幻界交流平台
【記者陳育星、白慧琪採訪報導】中華科幻學會的第一場例行性公開演講:「從科幻一窺創意之源」,12日在文山社大舉辦,出席者21人,包括十餘位科幻界人士,如科幻小說作家黃海、葉言都、李伍薰、劉名哲、羅際揚,研究科幻的林健群、馬立軒,超異時空文學獎負責人羅慧伶。講者鄭運鴻與發起人張之傑共同宣布中華科幻學會正式成立。
發起人張之傑首先致詞,他說:「希望大家很多年以後想起3月12日,除了知道是植樹節之外,還知道是中華科幻學會成立的日子。」自三月起,中華科幻學會將與文山社大、張昭鼎紀念基金會聯合舉辦例行性公開演講,每學期辦理四次,希望能吸引越來越多科幻同好,築起新的科幻平台。
鄭運鴻先生的「從科幻一窺創意之源」,是中華科幻學會與文山社大、張昭鼎紀念基金會聯合舉辦的第一場演講。現為工研院創意中心研究員的鄭運鴻說:「今天的演講主要是跟大家分享2個愛的故事,科幻其實是對未來產生希望的一種正面情緒。」從美、日2國的科幻夢談起,期許華人在未來世界中也能創造屬於自己的夢。
美國人因為對外太空的幻想,而有一系列與太空船、星艦相關的代表作,整個宇宙的想像都是屬於外國人的。日本人因為對機器人的想像,而帶動了後續一系列的機器人產業,成為了現今機器人工業數一數二的國家。包括《鐵人28號》、《原子小金剛》,到後來家喻戶曉的《小叮噹》,都是因為有一群會做夢的科幻人,給了一個通往未來的方向,讓更多人朝這些看似科幻不可行的夢想前進。
鄭運鴻認為,科幻並不是沒有意義的東西,它是一種對未來的期待、是值得去夢想的,但在華人的世界裡卻沒有這些東西,鄭運鴻說:「於是我們就只能繼續幫別人加工膝蓋、幫機器人做鼻毛,我們擁有的知識不應該只是替別人的夢想服務。」
超異時空文學獎總召集、中華科幻學會籌備委員之一羅慧伶表示,她對科幻與動漫深感興趣。當鄭運鴻提及《原子小金剛》、《鐵人28號》和《鋼彈》等經典機器人動畫時,羅慧伶深有共鳴,頻頻點頭回應。她也指出,中華文化的幻想傾向「武俠」,但武俠已是過去,難與科學連結。
科幻小說家黃海認為,學會成立的目的在於「尋找科幻的意義和有意義的科幻」,並希望透過每月一場的科幻演講,凝聚更多同道中人,同時藉由發放圖書禮券、一些專家的經驗分享,吸引更多人參與。
張之傑則希望,學會能吸收更多熱心人士加入。他表示,學會將交給年輕人,今後的工作重點,是辦好例行性演講,和架設一個很好網站,讓更多對科幻有興趣的朋友有個可以分享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