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2日 星期二

【2010文山曬書節:共讀・共展・品好書】五之四:《地圖上最美的問號:尋找夢幻步道的旅程》

本屆曬書節之「共讀・共展・品好書」活動,由文山社區大學與台北市立圖書館文山區各分館共同挑選的5本好書,活動期間內將於文山區各分館同步展出,歡迎讀者任選一本,參與好書之分享與回饋。
*回答書中的問題(於圖書館或文山社大櫃臺),全部答對者,即可蓋章集點,於曬書節閉幕活動進行抽獎。
*也可撰寫讀書心得繳至文山社大或e-mail至文山社大信箱wenshan.cu@gmail.com或於本文章後面回應心得

《地圖上最美的問號:尋找夢幻步道的旅程》
作者:徐銘謙
出版項:野人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08[民97]

*下列書本介紹出自 http://www.sinobooks.com.tw/newsino/bookdata/bookdata.asp?BookNo=0NFL00330 *


【內容簡介】

「在阿帕拉契的那個夏天,我學會了像山一樣思考、聽步道在說話。」

飛行千萬里,只為了踏上追尋「夢幻步道」的奇妙旅程

  美國東岸的阿帕拉契山徑,數十年來全靠來自各地的義工維護整建,是地球上由義工所完成的最偉大工程。徐銘謙想知道,如果不用工程發包的方式、不依靠政府,我們可以怎麼做出自己夢想中的步道?

  於是,她揹著四個月旅程的家當,上路了。

  出發前,她對阿帕拉契的想像來自《斷背山》的大山大水、雨雪、黑熊。出發後,走在「淚之路」上遙想印第安漫長遷徙生死之路的悲傷故事、博物館播放馬友 友「阿帕拉契之旅」鄉村音樂裡流露的拓荒心情、鹹鹹的汗水味;而山徑上地名「天使休息的地方」是多麼美麗而引人遐想,卻是她步道工作最辛苦的一週……這些 故事一點一滴勾勒出夢幻步道的故事與樣貌。

  原本只是單純的步道工程之旅,最後卻成為與自己對話的生命之旅、與路對話的哲學之旅,還載滿了笑與淚、汗水與泥巴的中外友情。

  剛開始,她光是拿著工具就已氣喘吁吁,面對一大堆自認辦不到的工作:步道清理、架設木樁邊坡、木梯、翻修石階、屋頂、橋樑、擊石等工作中,不斷協調身體各部位運動,最後發現,原來做步道一點都不難……

  她從被步道志工夥伴封為「愛問一千個為什麼的銘」,歷經六週脫胎換骨的勞動與腦筋大改造,變成了「步道工作隊的傳奇」、「本週第一名義工」、地方網站 「2006年義工貢獻時間第二名」;甚至領隊還遊說她「你是最適合領隊工作的人」,想開設中文工作隊,希望她留在美國……

  然而,這不只是一趟步道工作假期。在實踐夢想的過程中,實作、思考、反省總是不斷循環反覆,「步道與人生的哲學」也不斷升級。每個行動的背後都是無數次、無數人經驗的累積,每個體悟都是人生最美好的剎那。

  一直以為「路是人走出來的」,

  來到阿帕拉契山徑才知道「路是人做出來的」,

  而最上乘的美學是「做過不留痕跡」;

  往後每回走過山徑,我看待步道的眼光有了變化……

  一趟夢幻步道之旅,四個月的流浪,六週的步道志工假期,每天都有新視野!

---阿帕拉契山徑http://www.appalachiantrail.org/site/c.jkLXJ8MQKtH/b.1423119/k.BEA0/Home.htm-------

它位於美國東岸,1921年開始串連、1937年全線貫通,全長約3500公里,每年由37個山徑俱樂部、協會、無數人次的步道志工志願參與步道工作假期 共同維護,這是一條地球上由義工所完成的最偉大工程。直到今天它的範圍仍持續擴充:從美國境內,往北到加拿大、從山脈延伸到海邊,路線也隨著修整不斷浮 動。它跨越州界、方言、階級甚至政黨與意識型態。這條連接著北方森林和南方棉花田的美國第一條國家步道,展現了超越南北戰爭的夢想厚度,也讓我們看到台灣 步道跨界整合的可能性。

---作者到阿帕拉契山徑做步道˙步道工作假期影片連結-----

●工法步道清理──挖掘邊坡篇 http://tw.youtube.com/watch?v=f6LHHL89R34

挖掘邊坡的同時,我也發現每一段步道都有不同的個性,這些個性都是因為所在位置的向陽背陽、所擁有 的樹林稀疏、樹種樹冠的不同、水文流向,以及穿越步道的方式不同所造成。

在短短的一英哩之內,因應步道個性的千變萬化,許多工法必須進行微調。

我開始靜下心來,聽步道說話。

●取材自然1──擊石篇http://tw.youtube.com/watch?v=Czg1eCM1_F0

我開始嘗試新的擊石方法。我想到小時候崇拜的旅日棒球明星王貞治,他那個「金雞獨立式的稻草人打擊法」是怎麼來著?「嗯,好。」我只要把橫向揮棒的方向, 改成垂直的施力,我心裡這麼想著,然後將槌子高高舉起,試著把腳抬高,然後全身同時使勁往下擊中石心,力道超猛……彌年阿帕拉契山徑俱樂部的會長弗倫德 (Friend)老太太拿著相機走來,「這是中國功夫嗎?」

●取材自然2──去除樹皮篇 http://tw.youtube.com/watch?v=0lS4LSmIZc8

為了鞏固步道下邊坡,須找一段適合步道的木樁(盡量以倒木為考量),然後我翻過普雷斯 基斧頭的那一面,細細地為這段木頭去除潮濕的表皮,這層曾經在樹木活著的時候輸送營養 與水分的皮,顯然因為倒在林間幾個日夜,已經吸飽水分開始腐朽,而裡層實心的年輪間找 不到任何空隙,是塊堅實的好硬木。

●工法架設木橋樑http://tw.youtube.com/watch?v=6Ww0-UPHUuc

──比爾跟泰德開始動手在木頭上綁繩索,以一條粗繩相隔大約一英呎綁上一圈。泰德邊工作邊向大家介紹,這棵樹剛好是前一次暴風雨倒下的,長度大約二十三英呎,足以橫跨溪流。

● 工法石階1找石頭http://tw.youtube.com/watch?v=85xyAZLRW3A

──石階是做步道的最高難度工法,是步道俱樂部會員們心目中自我挑戰、精益求精的夢想。

泰德是阿帕拉契山徑協會中做石階工法最出神入化的第一人。

影片是泰德正在講解做石階第一步:無論做哪一種石階,第一個工作就是找石頭;正確地說,是要找到適當的石頭。這裡附近的山區地質多石頭,以石塊來鋪設步道,就是就地取材,相對於砍樹來作木階,對生態的衝擊也較小。

石階2搬大石頭http://tw.youtube.com/watch?v=JqIDhmCwNR8

──當地阿帕拉契山徑俱樂部扛來一種類似絞盤的工具,絞盤固定在一棵 大樹幹上,繩索綁在大石上,絞緊繩索,加上幾個人用沉重的移石鐵撬槓桿移動,就能將石 頭緩緩移動到階梯設置的地點。

石階3挖洞http://tw.youtube.com/watch?v=Po6PAEPSEMw

──你手上取得的石塊,永遠沒有固定的形狀,它總是不規則的立體。我們得學會欣賞它的優點,找到最適合浮出步道表面的一個平坦面,而把它奇形怪狀的其他面 向埋入土裡,隱藏得當,就像選對衣服 ,蓋住過大或過小的屁股一樣,是門精彩的藝術。可以用目測仔細觀察,為它挖出一個合身的模子。

石階4測試,修正,再測試http://tw.youtube.com/watch?v=D0bgOxpJj7I

──泰德講解──必須不斷反覆地挖掘模子,然後把石塊搬起來「喬」到一個立面,置入挖好的洞裡 ,測試一下。我試做的結果:放不進去,挖太淺、要不就是底比較長的那端翹老高,調整半 天無效,於是又把石塊搬出來,繼續挖。這樣來回幾次,氣力已經耗盡,索性挖多一點,挖 深一些,結果,洞挖太大,石塊放下去站不直,會晃來晃去。

石階5夯實 http://tw.youtube.com/watch?v=U7zQRW0VwBM

──倘若挖得洞不合石頭大小,還得為了自己挖出的大洞,又得去挖出更多的石頭,彌補自己經驗 不足所犯的錯誤,在坡地上留下好幾個窟窿。我在縫隙間塞入許多石塊,不斷地再挖掘、調 整,最後用大槌子敲碎、敲密實,才終於讓石塊穩住。第三天我得再為它找兩邊固定的石塊 ,依照同樣的程序與之垂直嵌入地面,最後在階梯踏面回填碎石,與廢土、落葉。

【作者簡介】
徐銘謙
台灣步道達人,活躍於「週週爬郊山」活動、社區大學,以及一連串的步道相關行動:千里步道籌畫中心糖鐵專案負責人、荒野保護協會鄉土關懷委員會副召集人、 林務局「步道工作假期」專案顧問、林務局「無痕山林運動」高階種子教師 ……。著有《週週爬郊山》、入圍金鼎獎的《眾神爭奪的國度》。主業是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她自2002年注意到四輪傳動車闖入山林的破壞後,開始反思人類接近自然的方式,遂共同發起「刷青苔、救古道」、「愛山林、反纜車」運動,提出「新世代的綠 色登山運動」十大綱領。2007年 為尋找替代步道石階工程的方法,決心遠赴美國阿帕拉契山徑學習步道志工經驗,並以「學習像山一樣思考——阿帕拉契山徑的工作假期」獲得95年度客委會築夢 計畫補助。
本書就是阿帕拉契一百天山中沉思的結晶。延續這些思考,持續投入台灣的步道志工制度建立,以及環島千里步道的串聯,希望以正向、希望與實踐的步道運動,幫助人們重新思考與自然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