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網址:http://newtalk.tw/news_read.php?oid=5054》
新頭殼newtalk 2010.04.30 陳詠/專題報導
鄭景隆,41歲成為社大學員,對他來說,這是人生的一個重大轉捩點。因為,就此他展開了一連串驚人的考古發現,並寫下具有重要貢獻的「十五份遺址」論文; 從一位業餘者成為不可忽視的專業者,社區大學讓他圓了不可思議的夢。
社區大學興起於410教改之後,1998年文山社區大學成立,不但是社大運動的實行先驅,也在12年的成人教育推廣上引領了社大的學習藍圖。全國社區大學 邁入第12個年頭,今年要在提昇國民再進修風氣下,提出「終身學習學士學位」構想。
自文山社大第一期開課就報名,至今仍學習不輟的鄭景隆,在2008年達到社大的畢業資格,完成社大的第一份畢業論文《台北市文山區十五份遺址與相關器物研 究》。
對鄭景隆來說,學習是個不間斷的過程,因為對每一個領域的好奇,博涉差異性極大的課程,如投資、哲學、原住民、東南亞史、非營利組織等課程。
他坦言,撰寫十五份遺址這篇論文,是在社大講師的期盼與各種機緣促成。2006年鄭景隆獲贈石器包括巴圖6件,網墜19件,在經文山社大講師王雅萍確認不 是原住民使用物品,而與中研院研究員劉益昌等人協力研究過後,發現該物品可能是2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植物園文化器物,最後,將此一批從台北市文山區出 土的器物所在之區域,定名為「十五份遺址」。該研究於2008年完成《台北市文山區十五份遺址與相關器物研究》論文一篇。
文山社大於2007年6月訂定畢業辦法,學員只要修滿128學分,其中學術課程64學分,即可獲得結業證明;要再獲得畢業證書,必須在完成前述條件後,2 年內做出畢業論文。至今,鄭景隆是文山社大屈指可數自第一期仍在學的學員,且是社大體制內首位做出畢業論文的學員。
對於完成社大畢業要求是否希望進而獲得社大學士學位?鄭景隆分析,社大前期學員的確懷抱著如此希望進到社大,另一方面也是圓進入大學的夢想,但到後期的學 員,多具備了學習熱忱前來,對於學士學位,並不是考慮選項。
但對於一般民眾而言,除非自己本身即具有學習動力,否則社大即使提供再好的學習環境也無法提昇成人的進修比例;鄭景隆卻認為,現行體制反倒是一個很好的篩 選機制,只吸納對於教學有熱忱的教師,與對學習有渴望的學員,因此很明顯地許多講師都反應到社大授課反而是教學相長,整體討論風氣比體制內大專院校活潑且 熱烈。
鄭景隆也表示,如果社大成為學士學位取得的一環,那麼課程認證會是一大隱憂。他指出,早期社大的課程十分嚴謹,學員上課必須再回去整理論點與撰寫報告,但 後期的社大,對他而言「玩耍」的課程居然是學術課程的一環。
對於社大存在價值,鄭景隆認為,社大取代政府應該施行的社福支出。以文山社大為例,年紀最長的學員有90歲,社大為數眾多的銀髮學員,來到社大不但能聚集 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有人陪伴,長期接觸人群身體也比較健康。鄭景隆說,社區大學的經營其實是民間與政府的雙贏。
雖然社區大學至今仍未納入正規教育體系,但也得以在固有教育體制外,建立獨特且珍貴的公民社會夢想。十五份遺址論文的完成,甚至以科學考古的方式研究,證 明社區大學的學習力並不比一般大學來地差,且文山社大的激勵模式也能成為其他社大永續發展的參考範本。(http://newtalk.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