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5日 星期六

台北市文山社大 2010年POWER公民!

羅秋珍
羅秋珍(圖片來源:http://www.peopo.org/lo7824/post/32034

  • 為社大資深學員,早年參與客家語言文化相關課程,積極組織學員參與學校大小活動與事務,擔任客家歌謠社社長,致力推廣客家傳統文化如歌謠、北管、戲曲等。
  • 自民國94年起修習客家影像課程,已超過4年,習得紀錄片拍攝與剪接技巧後,擔任文山社大以及樟新里之影像志工,記錄大小活動如歌謠社演出及木新陸橋拆遷(《瞧一橋》)、社區內閩南人學說客語唱歌謠的心情(《火愛點著-說戲》)以及動人的社區故事(《她她她-她是劉富滿 》)等等。
  • 持續不斷地學習,並一步步拓展關懷對象與拍攝題材、精進拍攝技術,作品榮獲大大小小之紀錄片拍攝獎項:如《火愛點著-說戲》、《她她她-她是劉富滿》兩部片皆入圍客委會2009年客家影像培訓人才計畫並獲進步獎,《學客語笑話一籮筐》獲台北縣文史學會主辦之台灣地方志影展「地方紀錄極短篇~故鄉情事」之「潛力不小奬」等。
  • 以60歲以上之高齡尚積極參與PPGIS及Peopo公民新聞等公共參與相關課程,用心學習,並積極上傳所拍攝之影片至Peopo公民新聞網,累積大量紀錄地方大小事的影像作品。
  • 熱心助人、質樸謙虛,不斷散發熱情積極關懷身邊大小人、事、物,激發周遭人群積極向上的能量,為認真學習、熱情過活、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社區大學學習楷模。

范月華
范月華

  • 長期關懷原住民與台灣文化,於文山社大成立文山實驗社,規劃相關讀書會如「《台灣遙記》-馬偕台灣行研習踏查讀書會」等。

  • 於98年1月至99年4月期間擔任文山社大志工社社長,除了帶領志工社組織再造,亦協助貓空生態暨文史導覽志工培訓課程以及貓空導覽志工隊經營,並參與台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貓空觀光相關計畫如遊程規劃及志工導覽計畫。

  • 協助學校規劃原住民課程如「原來這樣做-活用原生植物」等,並經營及串連原住民相關課程,於98年4月規劃並帶領同學以苦練多時的布農族歌舞參與高雄縣那瑪夏鄉布農族「射耳祭」活動。

  • 協助文山公民會館規劃全年度活動,包含舉辦文山茶席培訓文山區學童成為茶堂「店小二」,於後續公民會館活動中擔任小志工,以及協助辦理文山名人講堂系列活動、展覽活動等。

  • 2009年8月8日八八風災後,以文山社大志工社長身份召集志工協助相關關懷義賣活動;10月與文山社大師生及工作同仁一起送縫紉機到災民安置點工兵學校進行災區陪伴見學活動; 11月帶著參與射耳祭的照片,到安置那瑪夏災民的營區,與災民分享,大小朋友看到照片就淚流滿面。因為風災過後,照片中他們的親人有些已經不在了,而倉促逃命,家園又被土石流掩沒的他們,手上並沒有可以讓他們在思念親人的時候,可以陪伴安慰自己的紀念。此時,遙遠的台北人手上的祭典照片,竟然成為親人在這世間唯一的記錄!

  • 因災區經驗而申請台北市原民會補助,南下高雄縣執行那瑪夏鄉教育關懷以及陪伴計畫,陪伴以及教導災區小朋友運用攝影、文字以及部落格記下自己看到的世界,並與他人分享,同時規劃開設婦女工坊手工藝課程,協助在地就業。

  • 撰寫災區報導固定發表於莫拉克獨立新聞網,並與伙伴協力拍攝記錄影片發表於Peopo公民新聞網。

  • 能夠主動且深入地學習,並將於本校人文學程及社會科學學程中所學習到的知識轉化為公共參與及在地關懷行動。


鄭景隆
鄭景隆(圖片來源: http://newsweek.shu.edu.tw/searchview.php?articleid=10931
  • 鄭景隆學員於96年初因緣際會得到出土於文山區十五份遺址的一批石頭,由於在本校選讀多年的學術課程,因此能敏銳覺察該批石頭的價值,並透過文山社大講師及中研院教授協助,確認為新石器時代文物巴圖。由於這是文山區發現的第一個新石器時代遺址,它使文山區的歷史從兩、三百年推前到兩千多年,就文山區的文史研究、鄉土教學、社區教育而言,意義十分重大。

  • 鄭景隆與文山社大一起全力投入十五份遺址的研究以及推廣,包括舉辦專題講座、學術研討會、向文化局申請鑑定、發起立碑連署等等,並以十五份遺址研究為題撰寫社大畢業論文,通過劉益昌(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劉瑩三(東華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所長)等學者的審查,於97年11月成為文山社大第一位畢業生。

  • 鄭景隆持續與學校工作團隊及師生共同努力將十五份遺址的研究推廣工作與文山文史結合,發展地方知識,整合文山區兩千多年前新石器時代至今的開發歷史,希望呈現二、三千年來人們在此地的生活軌跡。

  • 除在考古以及地方文史研究上的投入,鄭景隆也積極參與學校事務,以資深班代身份熱心分享用心經營班級的經驗,且獲選為承辦文山社大的社團法人台北市社區大學促進會常務監事,對學校大小事務不遺餘力地協助、參與並提供建言。

  • 透過在社大積極自主的學習,景隆發揮生命力量,將眾多的不可能變為可能,改變考古文物被發現後通常就建檔收進學術機構庫房的命運,與社大共同發展民間考古,將考古與地方學研究結合,成立十五份遺址研究社,並發起在現為景美運動公園的遺址發現處立碑紀念等行動,為解放知識參與公民行動的學習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