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30日 星期四

[學員心得]漫遊在音樂的花叢中

                                         趙曼君/Monica

在上應老師的音樂欣賞課之前,我曾上過其他類似的課,也買了好些CD、書籍在家「苦修」。但總覺得:古典音樂雖美,卻離我好遙遠。我始終不得其門而入。

就在去年,第一次上了應老師的課。下課後,我忍不住留下來,告訴老師我內心的激動:我覺得我好像懂一點了,對古典音樂有了很多的想像與熱情,這使我不再像一個徘徊在門外的、無緣的人。

老師的上課方式,說隨興很隨興,說有規則有規則。應老師的隨興,就在他信手拈來的古文詩詞、眼神、笑容與手勢之中。但是,他不是一個完全沒有章法的藝術家,每次上課,都有主軸的,都是圍繞著一個核心,或者 一個故事打轉。

他說故事和編故事的能力,少有人能及。憑著藝術家的想像力與敏感,他創造了一個個的動人故事。更重要的是,這些故事都用不同的、經典的古典音樂串起。有了音樂的出現,故事更有張力;有了故事的突顯,音樂有了生命。

文學與音樂的結合,互相彰顯彼此的藝術性與共通性。也讓這首曲子在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音樂就有了鮮活的色彩了。

單是說故事、用音樂說故事,就夠吸引人了,可是,應老師更讓我喝采的地方還有,他能把音樂中的「氣」、「能量」的流動和表現方式,透過語言、聲音的表達與示範,清楚地呈現在音樂中。

因為應老師很清楚音樂的表現型態,每每透過音樂的感染力,傳達大自然之美、人的靈性提升、與萬物及宇宙連結之最原初的美。這種美,存在於各個角落,但也一直被人們忽略。老師透過他最擅長的語言─音樂,一再帶領我們倘佯其中,留連忘返。

身為一個瑜伽老師,我長期沈浸在能量、氣、靜心這幾個領域中,但這是第一次有人可以用西洋古典音樂的導聆,讓我進入很深的、安靜的冥想空間。這是我最驚喜的發現。

也因此,不論我再忙,住的地方又遠,每到週二下午,必定要排出時間,飛奔到考試院,上一堂滋養心靈、提升能量、與內在深處連結的音樂欣賞課。這是我這一週中,最放鬆、最悠遊也最寫意的時光。

也希望,追求透過音樂打開更多空間、接觸更多面向的朋友們,有緣來此駐足。或許,尋尋覓覓已久的您,會有更多、不一樣的新發現。

祝福各位覓得真幸福。



課程名稱:音樂人生講堂-用心聽古典樂-內太空環遊十八週AB
授課教師:應志遠老師
課程時間:A班--週二下午13:30-16:20,  B班--週五晚上19:00-21:50
上課地點:A班--國家考場,   B班--景美國中
課程大綱連結:
http://www.wenshan.org.tw/courses/1002/classes/112010.htm

童想村連結:http://163.13.243.9/tone-shine/life_main/index.htm


2011年6月1日 星期三

《文山在地食材:麵線與苦茶油》公民素養週講座

政治大學 記者林宜君、黃俊傑採訪報導】文山社區大學(社大)公民素養周開跑。活動首日,於社大開授「食物中的科學」一課的陳聖明老師(老師),在社大景美國中校區講授文山在地食材,向參與者講解食材中的小科學及營養知識。

陳聖明老師先向大家說明在地食材的由來,他表示,以前的木柵是台灣北部麵線最主要的供應地,麵線更和鐵觀音、綠竹筍並列當地三大產業。木柵麵線主要源自福建,來到木柵後經過改良,所以現在麵線有福州仔和在地仔的分別。

除了介紹這兩樣在地食材的歷史發展,老師也發揮自己學農業化學的背景,向學員介紹這兩樣食材中的化學和營養知識。

「麵線之所以會有顏色的差別,是因為化學性合化反應中的梅納反應所導致。」老師向學員解釋,麵線中所含的鹽、糖,因為低水分和高溫的長時間催化,產生梅納反應進而改變顏色、產生新味道。另外針對麵線,他也特別提出麵粉筋度的問題,解釋高低筋的差異是蛋白質的含量不同所造成。

「苦茶油也是因為榨油過程中的溫度差異,合化反應的程度不同,所以產生香味、色澤深淺不同的苦茶油。」老師也提到苦茶油有其獨特的養身效用,例如對胃幽門桿菌的抗菌效果,以及幫助肝臟化學性傷害修復的功用。

為了讓大家能夠更清楚了解相關的化學知識,他舉日常生活的事物為例,解釋艱澀的化學觀念。老師:「想像教室裡的椅子就是胺基酸,好幾排胺基酸就組成了一個蛋白質。」

提到麵線中的鹽分是為了達到防腐的效用,老師以眾人較熟悉的蘋果泡鹽水為利,說明防腐、抗氧化的概念,但有學員也反問這樣是否會影響蘋果的營養,老師則藉此向同學解釋:「營養與否,不是那麼絕對的問題,而是依據你想攝取什麼營養素而定。」

除了解答大家對於營養方面的疑惑,他也教大家如何保存、烹飪這兩樣在地食材。對於老師的講授內容,社大學員鄭森玉先生表示,他以前不曾聽過老師的課,會參加這場講座是因為對主題有興趣,聽完後覺得學到許多食材的操作方法,及對營養、化學的概念。學員先生則說,老師用化學的角度來分析食物,讓他學到很多新知識,之後做菜也會參考陳老師的建議來烹飪。


一路上,從學運、環境運動到社區大學-專訪文山社大鄭秀娟校長

政治大學 記者林宜君、黃俊傑採訪報導】從報社記者轉變為社區運動健將,放棄擁有穩定收入的記者身份,毅然投身社會運動,現為文山社區大學校長的鄭秀娟,在參與社區運動多年後,更於2008年獲得生命永續獎。對於自己角色的轉變,他表示因為媒體只是第三者,無法直接為社區付出實際行動,因此才會促使她轉入社會運動。

眷村長大的鄭秀娟,父親是少校軍人,因此個性也承襲了父親軍人般的堅毅。「我從小個性就是比較野、脾氣很大,氣勢很強很任性」,雖然個性的影響很大,但她認為最重要的還是環境造就了個人的特質成長。她說就是因為大環境的影響,才啟蒙了自己對於社會運動的關注。

民國78年的天安門事件,當時的鄭秀娟正就讀台南女中,她看著電視上播送著血腥鎮壓的新聞,以及柴玲在天安門廣場的廣播,這樣的景象讓她愣住了,她思索著自己究竟能做些什麼,並不是為了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而是因為看到他們正為了爭取自由而奮鬥,她心裡產生了很多情緒及想法,很想要做一些事來改變現況,而只是隔岸聲援天安門事件並不能改變這個世界,所以堅定了她要用行動來改變社會的志向。

在大學時,鄭秀娟參與了學運以及大大小小的社會議題,不僅協助農民發聲,也為喚起大眾的環保意識而遊行,其中讓她印象最深刻的就屬於民國80年的獨台會白色恐怖事件以及廢刑法100條事件。

「那是我第一次被抬走」。回想當時為了廢刑法100條的爭議而在台大醫院前抗議,最後卻被鎮暴警察抬離現場,載往偏遠的農田「流放」,鄭秀娟笑著說這次的經歷除了讓她人生第一次品嚐到士林夜市的鹹豆漿,也讓她體會到暴力施加在人身上的恐懼有多巨大,她說暴力最可怕的不是在於生理上的恐懼,而是使人有再次受害的心理懼怕。

投入社會運動必須經常面對衝突場面,鄭秀娟說自己一開始根本就不敢讓家人知道自己在外面的「工作狀況」,只告訴家人正面的訊息,她說其實這就像在面對群眾一樣,要不斷給他們正面價值,因為「人們是不怕辛苦的,怕的是她們不知道這樣付出究竟有沒有收穫」,她說當人們知道怎麼做會對生活更有幫助時,會更勇於面對挑戰。

18歲開始投入學運後,相當於把自己一半的青春獻給社運的鄭秀娟,在反濱南工業區運動形勢扭轉後,考量到社會運動需要有更多公民來支持,便轉任創辦初期的全國第一所社區大學台北市文山社大的主任秘書。她認為,社區大學不僅是做社區教育,她更希望經由社區大學讓更多人掌握更多知識學習之道與公民參與方法,期許社大可以成為社會運動的「後備軍」。

回到家鄉創辦台南縣北門社區大學,擔任主任三年後,鄭秀娟接任文山社大校長,這對她來說是個莫大的挑戰。「過去大家一直認為社大的校長應該是學者出身」,但鄭秀娟憑著自己的實務經驗,於遴選校長過程中獲得認可。對此,她也勉勵青年學子們要隨時準備好「選擇機會而不是讓機會選擇你」。鄭秀娟說因為平常不斷地反省與學習,所以每當機會來臨時,她才有機會掌握住。

擔任全國第一所成立的社區大學校長,鄭秀娟說自己的壓力很大,因為文山社大學員多,目前約有3000位學員,相較於北門社大只有800多人,在服務與治理方面就得花更多心思,同時,文山社大的人才也多,對校務也有更多的關注。

在社大一路走來約十年了,她體認到社大「知識解放、公民社會」兩大理念在實際操作上的困難,但她仍對最初的理想抱持著堅定的信念。現在,她更認為社大是一股助力,當社會向好的方向進步,社大就在其中催化改變,「我們從不認為社大是最關鍵的力量,這些進步也不全是社大的功勞,但我們絕對要扮演好推波助瀾的角色。」

為了成就更多空間讓好的可能性萌芽,她認為社大還有改進的地方,除了生動的課程,資訊流通的管道也十分重要。鄭秀娟透露,她近來發現BBS的同好版擁有不錯的宣傳效果,因為參與的人已擁有一定程度的興趣,因此更能達到宣傳的效果。她認為這管道雖不是社大努力的成果,但社大必須找到這些空間,讓資訊能向外傳播給更多人。

擁有豐富的相關經歷,對於社大圈的改變,鄭秀娟認為社區大學早已蓬勃發展,相較於早期希望兼具公民及通識教育的理念型社區大學,現在則因城鄉位置、辦學團隊的不同,使得社大的類型有所不同,但仍以提供民眾所需為主。而對文山社大的改變,她表示,除了受歡迎的課程種類不同,專屬文山社大的課程也越來越少,對此,她樂見其成,因為這意味著這些課程擁有著擴展的可能。

除了課程,在社大的發展中,鄭秀娟更重視與社區之間的連結。她認為社大應協助社區民眾的組織與發展,作為輔助媒介,讓地方人才能夠進行團體動力,共同型塑對地方的願景。她細數過去的成就,不論是文山公民會館還是表演三十六房的創建,都是成效之一。他們也共同維護景美溪的生態,並因此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甚至因廚餘的堆肥過多而成立實驗農場,社大的老師也因此發展出有機的鐵觀音茶。

在這些努力的過程中,藉由作地方文史的機會,他們做出了木柵人攝影集,找到過去老照片中的人們重現當年拍照的場景,記錄著時代的轉變,參與的學員更因感動而自行出版了「木柵人看見木柵人」攝影集,想讓這感動傳承下去。

「民眾在幫忙的過程中,會肯定自己的價值,因此他們會再生產。不論是觀念的再生產,或是產出對社會的助力,這就是社區大學的力量。」鄭秀娟說這是社大的不變的作用,「社大是鼓勵人民的力量去發展,」正因如此她才會參與其中,而非只是單純辦學。

對於未來,鄭秀娟希望能夠有更多老師與學員加入文山社大,將社大當作自己的地方,由他們共同決定社大要進行的事,產生更多力量。她也表示,自己未來如果離開社大,還是會繼續從事社運活動。她希望累積不同組織的專業資源,擁有不同的組織能力,也表示自己對婦女團體的興趣,但她說自己的專業經驗著重於環境、社區教育,婦女團體的部分仍在「見習」。

因此她提醒年輕人若想從事公民服務,一定要從自己有興趣的方向著手。「有興趣才會有動力,才能面對困難的挑戰,」若只是想選擇眼前對自己有利的事,一定會比別人先放棄。鄭秀娟也強調努力的重要,她從不認為自己夠聰明,但卻可以在年輕時就擔任主管,都是因為努力與堅持信念的成果,她認為力量來自於每天重複最簡單、基本的事情,一直持續做,就會成為最有資源的人。

從過去的學運、環境運動,到現在的社大校長,經歷這些人生轉變的鄭秀娟,雖然看似離開了社運界,但其實她並未遠離自己熱衷的社運活動,相反的,她是在開拓一條新的道路,而未來,她也將持續在這條路上努力。

再版春天!側記!(作者\魏蓉蓉學員)


在心靈深處的角落,一直藏著一抹蔚藍的天空,在那自由自在的翱翔中,像片流雲的我始終與文字音樂美術相偎相依,於是構成一幅令人流連忘返的幸福畫面。

總要回到現實的我,則是在診所裡協助從醫的先生扮演他人眼中養尊處優的醫師娘角色,每天固定週旋在人事的管理和醫病的關係中,如此日復一日的守在生老病死的窗口和悲歡離合的門外,唉!面對那些無可迴避的場景一環扣一環,一幕又一幕像極了水墨畫裡的夜幕低垂,只是永遠都停留在黑白之間!

從小就喜歡唱反調的我,雖然在青春時節,一不小心就走進了傳統的軌道,回歸家庭,然而內心深處卻只嚮往窗外的世界,每當夜深人靜後,才能回到繽紛的幻想中找尋明天的燦爛,自問如果維持現狀,相信不久的將來我的生命將如音符離了五線譜,必然是枯萎和凋謝了,因此,無論如何都要為下半場的人生再創造一次另類的色彩。

終於在2001年時下定決心,為自己量身打造了一套自我放逐流浪他鄉的完美計劃,既然已經有了一首自己的歌,那麼這次就改變方向去追尋丹青的大地,色彩的家鄉吧!習慣反向思考的我,改用傳統寫信的方式,向中國至少三所藝術學院自我推薦,然而心中真正屬意的卻是西湖畔的中國美術學院(國家重點學府)

奈何!人算不如天算:倒是山東濟南藝術大學很快接受了我的入學申請,中國美院卻遲遲沒有消息,不到黃河不死心的我,於是改變策略,假裝要求到學校參觀,其實在為自己製造面試的機會,2001年的歲末帶著作品和推薦信首次踏上征途,也許,當時台灣的學生物以稀為貴,也許是我的膽識和勇氣,果然贏得駐外單位(掌管國外學生)的好感!當場允諾我返台後,即會收到入學通知,從學院出來後,陶醉在飄飄然的喜悅中,幾乎忘了零下氣候的寒冷和異地他鄉的陌生!

由於這次計劃的隱密和周祥,在歸來與家人討論時他們都不止嚇一跳!未置可否的先生則希望我三思而行,返台後和往日最大的不同是從此我的生命有了希望,我的生活也少了徬徨!但是當我得意的將喜訊告知親友員工時,卻只有兩種反應,一種是半信半疑?一種是冷嘲熱諷,已經決心非去不可,只好不顧一切的自我催眠,就算最後成績不如理想,至少也成就了人生旅途中一段可歌可泣的流浪插曲,並且沿途,風景如畫,故事離奇,更何況經常都賴在雲端的我,也只想留下畫意詩情的足跡!

先生瞭解我的任性,最後妥協在我的堅持下,於是拋夫別子,在2002年的深秋,如願的來到西子湖畔的藝術殿堂,初到的一個月,我關掉手機,忘記今夕是何年?一切歸零,彷彿時光真的倒流,我又回到了春天的歲月,每天在如夢似幻的桃花源裡耕耘灌概,自由飛翔!

只是美夢易醒,雖然後來是因為診所裡員工的人事問題不得已打道回府,然而又怎麼能忘那兩年的快樂時光……浪漫的西湖,美麗的學院,可敬的老師,可愛的同學,還有彷彿在聯合國裡,色彩豐富文化燦爛的留學生宿舍,那宛如大家庭的各路才子,各色佳人,我們何其有幸,可以同看西湖月,共飲長江水,只是恐怕今生再也回不去了,因此,若能將那些匆忙的片段搜集成冊,假以時日,通過文字的回顧,丹青的沉澱,最後,快三步的飛揚旋律,自然又帶我回到淡淡的三月天了!

          2011-3-19 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