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日 星期三

一路上,從學運、環境運動到社區大學-專訪文山社大鄭秀娟校長

政治大學 記者林宜君、黃俊傑採訪報導】從報社記者轉變為社區運動健將,放棄擁有穩定收入的記者身份,毅然投身社會運動,現為文山社區大學校長的鄭秀娟,在參與社區運動多年後,更於2008年獲得生命永續獎。對於自己角色的轉變,他表示因為媒體只是第三者,無法直接為社區付出實際行動,因此才會促使她轉入社會運動。

眷村長大的鄭秀娟,父親是少校軍人,因此個性也承襲了父親軍人般的堅毅。「我從小個性就是比較野、脾氣很大,氣勢很強很任性」,雖然個性的影響很大,但她認為最重要的還是環境造就了個人的特質成長。她說就是因為大環境的影響,才啟蒙了自己對於社會運動的關注。

民國78年的天安門事件,當時的鄭秀娟正就讀台南女中,她看著電視上播送著血腥鎮壓的新聞,以及柴玲在天安門廣場的廣播,這樣的景象讓她愣住了,她思索著自己究竟能做些什麼,並不是為了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而是因為看到他們正為了爭取自由而奮鬥,她心裡產生了很多情緒及想法,很想要做一些事來改變現況,而只是隔岸聲援天安門事件並不能改變這個世界,所以堅定了她要用行動來改變社會的志向。

在大學時,鄭秀娟參與了學運以及大大小小的社會議題,不僅協助農民發聲,也為喚起大眾的環保意識而遊行,其中讓她印象最深刻的就屬於民國80年的獨台會白色恐怖事件以及廢刑法100條事件。

「那是我第一次被抬走」。回想當時為了廢刑法100條的爭議而在台大醫院前抗議,最後卻被鎮暴警察抬離現場,載往偏遠的農田「流放」,鄭秀娟笑著說這次的經歷除了讓她人生第一次品嚐到士林夜市的鹹豆漿,也讓她體會到暴力施加在人身上的恐懼有多巨大,她說暴力最可怕的不是在於生理上的恐懼,而是使人有再次受害的心理懼怕。

投入社會運動必須經常面對衝突場面,鄭秀娟說自己一開始根本就不敢讓家人知道自己在外面的「工作狀況」,只告訴家人正面的訊息,她說其實這就像在面對群眾一樣,要不斷給他們正面價值,因為「人們是不怕辛苦的,怕的是她們不知道這樣付出究竟有沒有收穫」,她說當人們知道怎麼做會對生活更有幫助時,會更勇於面對挑戰。

18歲開始投入學運後,相當於把自己一半的青春獻給社運的鄭秀娟,在反濱南工業區運動形勢扭轉後,考量到社會運動需要有更多公民來支持,便轉任創辦初期的全國第一所社區大學台北市文山社大的主任秘書。她認為,社區大學不僅是做社區教育,她更希望經由社區大學讓更多人掌握更多知識學習之道與公民參與方法,期許社大可以成為社會運動的「後備軍」。

回到家鄉創辦台南縣北門社區大學,擔任主任三年後,鄭秀娟接任文山社大校長,這對她來說是個莫大的挑戰。「過去大家一直認為社大的校長應該是學者出身」,但鄭秀娟憑著自己的實務經驗,於遴選校長過程中獲得認可。對此,她也勉勵青年學子們要隨時準備好「選擇機會而不是讓機會選擇你」。鄭秀娟說因為平常不斷地反省與學習,所以每當機會來臨時,她才有機會掌握住。

擔任全國第一所成立的社區大學校長,鄭秀娟說自己的壓力很大,因為文山社大學員多,目前約有3000位學員,相較於北門社大只有800多人,在服務與治理方面就得花更多心思,同時,文山社大的人才也多,對校務也有更多的關注。

在社大一路走來約十年了,她體認到社大「知識解放、公民社會」兩大理念在實際操作上的困難,但她仍對最初的理想抱持著堅定的信念。現在,她更認為社大是一股助力,當社會向好的方向進步,社大就在其中催化改變,「我們從不認為社大是最關鍵的力量,這些進步也不全是社大的功勞,但我們絕對要扮演好推波助瀾的角色。」

為了成就更多空間讓好的可能性萌芽,她認為社大還有改進的地方,除了生動的課程,資訊流通的管道也十分重要。鄭秀娟透露,她近來發現BBS的同好版擁有不錯的宣傳效果,因為參與的人已擁有一定程度的興趣,因此更能達到宣傳的效果。她認為這管道雖不是社大努力的成果,但社大必須找到這些空間,讓資訊能向外傳播給更多人。

擁有豐富的相關經歷,對於社大圈的改變,鄭秀娟認為社區大學早已蓬勃發展,相較於早期希望兼具公民及通識教育的理念型社區大學,現在則因城鄉位置、辦學團隊的不同,使得社大的類型有所不同,但仍以提供民眾所需為主。而對文山社大的改變,她表示,除了受歡迎的課程種類不同,專屬文山社大的課程也越來越少,對此,她樂見其成,因為這意味著這些課程擁有著擴展的可能。

除了課程,在社大的發展中,鄭秀娟更重視與社區之間的連結。她認為社大應協助社區民眾的組織與發展,作為輔助媒介,讓地方人才能夠進行團體動力,共同型塑對地方的願景。她細數過去的成就,不論是文山公民會館還是表演三十六房的創建,都是成效之一。他們也共同維護景美溪的生態,並因此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甚至因廚餘的堆肥過多而成立實驗農場,社大的老師也因此發展出有機的鐵觀音茶。

在這些努力的過程中,藉由作地方文史的機會,他們做出了木柵人攝影集,找到過去老照片中的人們重現當年拍照的場景,記錄著時代的轉變,參與的學員更因感動而自行出版了「木柵人看見木柵人」攝影集,想讓這感動傳承下去。

「民眾在幫忙的過程中,會肯定自己的價值,因此他們會再生產。不論是觀念的再生產,或是產出對社會的助力,這就是社區大學的力量。」鄭秀娟說這是社大的不變的作用,「社大是鼓勵人民的力量去發展,」正因如此她才會參與其中,而非只是單純辦學。

對於未來,鄭秀娟希望能夠有更多老師與學員加入文山社大,將社大當作自己的地方,由他們共同決定社大要進行的事,產生更多力量。她也表示,自己未來如果離開社大,還是會繼續從事社運活動。她希望累積不同組織的專業資源,擁有不同的組織能力,也表示自己對婦女團體的興趣,但她說自己的專業經驗著重於環境、社區教育,婦女團體的部分仍在「見習」。

因此她提醒年輕人若想從事公民服務,一定要從自己有興趣的方向著手。「有興趣才會有動力,才能面對困難的挑戰,」若只是想選擇眼前對自己有利的事,一定會比別人先放棄。鄭秀娟也強調努力的重要,她從不認為自己夠聰明,但卻可以在年輕時就擔任主管,都是因為努力與堅持信念的成果,她認為力量來自於每天重複最簡單、基本的事情,一直持續做,就會成為最有資源的人。

從過去的學運、環境運動,到現在的社大校長,經歷這些人生轉變的鄭秀娟,雖然看似離開了社運界,但其實她並未遠離自己熱衷的社運活動,相反的,她是在開拓一條新的道路,而未來,她也將持續在這條路上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