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7日 星期二

人生淺談(作者\譚詠林學員)

前言

  天地宇宙,生物孳衍,併生併存,而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在於人有感情、理智、思惟、判斷,而主宰世界。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為萬物之靈;靈,神也。天地所生,惟人為貴。所以人,對人生應該去瞭解,對人生應有所抱持意見,及個人處世態度。進而探討人生的意義、價值及修養等問題;也就是說:人,要有人生觀,與鑽研推究人生哲理。

如何完成一個我

  人生之始,有人無我。惟我之為我,既於人中出現,此於人中得確然成為我者,必具有人之品格與具有人之德性。

  孟子曰:「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這就是說明,凡是人類,必須具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方得稱之為人;否則,就不能算是人,亦就是「非人」了。孟子曰:「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猶其有四體也。」這就說明,人之生而具有這仁、義、禮、智之心,而發乎於此四端,方得稱之為人。故我之所貴,貴能於人世中完成其為我,貴在群性中見有個性,貴在於共相中見有別相。故我之為我,必既為一己之所獨,而又為群眾中之所同。此品格、德性,或稱之為天性,實所謂人品人格與人之天性德性也。此非人人都具有此品此格與此德性,乃是係以自覺修為而覓取之也。若人不具此品此格,不備此性此德,即不成其為人也。

  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只在於人之天性中有仁德與義理。

人生的究竟

  人,是社會的動物,人生自應努力為社會服務,進而為人群謀福利。社會的進步,生活的圓滿幸福,完全歸功於人群中,各個人的共同努力奮鬥。

人的求生,一方面是個人的欲望,同時也是個人為人的責任;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還須追求人類文化共同發展與進步。人有肉體生命,還有精神生命。因為人對人生有奮鬥,可以將知識、能力,貢獻社會遺傳後代。此證明人的生命力之偉大,決不能虛生枉生,是對社會人群,有很大的關係與影響力。

試觀古往先聖、先賢等,如孔子、孟子、夏禹、后稷、蒙恬、蔡倫、李冰、瓦特、牛頓……等偉人,他們生命的軀殼,雖已早死,但他們的學術成就、思想道德、立功、立德、立言,永遠不朽,遺留後世。對文化貢獻,科學創明,增進全體人類生活美滿,其精神生命,留芳萬年。

人老了會死,維持自己的生命,與維持生命的延續,這是自然的人生;有目的人生,有意義人生,這是人文人生,亦即文化人生。瞭解人生的究竟,發揚人生的意義。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的生活;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誠哉斯言也。

天與心

  我們時常聽到一句俗話說:「天理良心」。天,並不是一般所指頭頂上天空的天,而是指天然、天理、自然的天。心之理,是無窮盡的,原是一個深淵,只是為私欲所窒塞,則淵之本體失矣。減一分人欲,便增一分天理。

心,並不是指生理上軀體內的心臟之心,這裡指心,不是一塊血肉,凡知覺處便是心。如耳目之知視聽,手足之知痛癢,此知覺便是心。也就是心即理也,良心也。

  凡具有仁、義、禮、智之心──良知的人,方得稱之為人。這仁、義、禮、智之心──良知,實在就是天理;天理,只是仁義理智道德之總稱,仁義禮智便是天理之件數。這個天理,也就是每一個人心目中所具有的昭昭之天。所以一個人,只要不失去此四端道德之心,而擴充發揚之,那就是與天合一的一個正人;這也就是中國哲學中所謂:「天人合一」的真義。

  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人人良知之所明覺,此即人人當體即是天理。人人皆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生與死

  死,乃人生終了。然亦正因有此終了,遂使人生得以完成。人之所以為人,我之所以為我,都因其有一死。故人之有生,莫不決然向死之途邁進。死,是將人生定一個界限,可以讓人生圓滿有成。

  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佛家之涅槃,耶穌之天堂,老子之無為而自然,都屬憧憬此境界。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人之人生觀,其實由人死觀而來,一切人生真理,都由有了一死的大限而創造完成。

  古人有言:「豹死留皮,人死留名。」中國人不想涅槃、天堂,卻想自己死後,還在別人心裡留下痕跡;這痕跡便是名。忠臣孝子,全只是一個名。名,是全人格之品題;名,是他生前之全人格在別人心裏的痕跡。

  孔子曰:「殺身成仁。」孟子曰:「捨生取義。」則為完成品德與其理想任務而死,死得其所。如此,則生死一貫,完成死,即完成生;完成生,也即完成死。

  孔子曰:「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此為隨時可死,隨地可死。這並非自然的死,而是為道義而死。

人體死了,而精神不死,其人格和正氣,仍繼續存在,是為永生。生命的意義是積極的、永生不滅。文天祥、岳飛的死,名垂千古。司馬遷的人生觀: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他認識清楚,不是貪生,是忍辱負重,完成使命──繼續父志──完成鉅著史記。如果他早死了,寶貴史記文化遺產,那我們後代就看不到了。所以要明辨是非,認清生死。

結論

我們人的一生,甚為短暫,如白駒過隙。讀聖賢書,所學何事?文天祥有名言:「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句。昔有: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著離騷;孫子臏腳,而論兵法;文天祥被囚受辱,作正氣歌;岳飛莫須有,填滿江紅詞。以及科學家、藝術家等先哲智者,創造發明各項文明進步的產物,所以有現代舒適的生活。正因為有前輩先人的奮鬥,追求真、善、美幸福圓滿,給予後代享用。其永垂不朽的精神,磅礡正氣,後人應當作榜樣典範效法之,且繼續發揚光大。然而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生活環境進步也是不會間斷的,繼續開發,以適應新的趨勢,是必然的而確切的。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認清人生,看破生死,做一個堂堂正正、頂天立地的好漢,繼往開來,庶幾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