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7日 星期二

樹欲靜而風不止(作者\譚詠林學員)

人常常由一個觀念而引起另一個觀念,這叫做“聯想”,也就是“觀念聯合”,每以某種聯係引起他觀念之謂。例如:言牛則思及馬。言林則徐則思及鴉片戰爭。言英法聯軍則思及圓明園之被焚。此皆接近觀念聯合。又文章修辭法之一“對偶”。因人心向背聯偶之自然趨勢而構成者。如“父慈子孝,口密腹劍。”天香國色等是。

  本作文題目:樹欲靜而風不止。聯想──觀念聯合,子欲養則親不在。親在要盡“孝”道;親不在要盡“孝”道,就來不及了。茲就“孝”字,來闡述說明。

  我國五千年歷史文化,是講求“孝”道的,自古以“孝”立國。飲水思源,吃果子拜樹頭,等之類成語俗話,有很多很多的。從小孩開始的家教與社教,以及學校教育,都有教“孝”道,還特別注重。顯示我國是禮義之邦,泱泱大國風尚。

  四書孔子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又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孟子說:不能得到父母的歡心,不可以為人;不能順從父母的意旨,不可以為人子。舜竭盡心力來侍奉父母,使父親得到高興,父親高興了,天下的人都受到感化,普天下父子間的倫常,也由此確定了,這便叫做大孝。

  元郭居敬輯二十四孝書:大舜、漢文帝、曾參、閔損、仲由、董永郯子、江革、陸績、夫人、吳猛、王祥、郭巨、楊香、朱壽昌、老萊子、蔡順、黃香、姜詩、王裒、丁蘭、孟宗、黃庭堅等廿四人孝行。曾子、名參、魯人,事親至孝。悟聖道一貫之旨,世稱宗聖。孟宗、三國、吳人,其母嗜筍,冬筍未生,孟宗哀嘆,筍忽迸出,時以孝感所致。現有孟宗竹之名,紀念孟宗所命名。晉王祥,臥冰求魚孝行。董永、後漢人,父亡無錢為葬,以身作奴,貸款葬父。現湖北有孝感縣,紀念其孝行。其餘不一一贅述。

  近聯合報載:台北松山慈惠堂為弘揚母愛表達孝心,舉行全國“孝悌楷模”選拔,足堪典範,勵行孝悌風氣。又台南慈善家,每年有選拔“孝行”表揚大會,推薦提名典型人物。足見台灣目前社會也重視“孝行”。

  我是遊子,飄泊天涯,父逝,沒有盡孝。國共內戰,民國卅八(1949)年,大陸淪入鐵幕,母親何時見背?音訊全無。七○年代,兩岸開放探親,九○年代兩岸可以直航。但現在我所有的長輩上一代,均已作古!墓木已拱。這真是子欲養而親不在,不孝,又奈何耳。(民100年春作文)